琴学文章

戴晓莲(面对古琴热)

发布时间: 2016-04-19 16:12   2931 次浏览
  
  2013年12月中旬,戴晓莲牵头成立了上海古琴研究会,到音乐周举办的时候,恰好是一周年。也***是在这一年里,戴晓莲一改过去的低调作风,抛头露面的次数渐渐多了起来。“其实以我的性格来说,我是不愿意张罗这些事的。”为什么还是张罗了呢?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:“我为学生们抱不平。古琴热了,可是古琴专业的学生,机会仍然很少。”
  学生毕业之后,***常见的工作去向是被很多琴馆招去做老师,在戴晓莲看来,这和找不到工作没什么区别。“可能他们自己觉得还不错,到处上课,一个月下来收入也不少。可是前途呢?你的追求呢?你的******呢?那么辛苦地学了十几年,每天拼命地练,指甲磨出了坑,琴弦沾上了血,难道不是为了承担更多学术和专业上的使命吗?不是为了对于古琴艺术的发展做更多贡献吗?”
  在戴晓莲心目中,专业学生的理想去处,是乐团以及专业院校。“国家的正规教育机构应该更多承担起推动古琴艺术发展的职责。”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,很多艺术院校以及一些高校的音乐系,还没有真正把古琴当做一门很重要的课程。“我去外地演出做讲座,一些高校的领导都会说,古琴很好,希望能够经常来做讲座,但对于开课的建议,往往会被坚决地回绝。”
  琴馆多了,古琴成为“新四大俗”之一
  即便是古琴热这件事本身,也没有让戴晓莲感到乐观。在今天,学古琴已经和开会馆、喝普洱、买iPhone一起,被戏称为“新四大俗”,一门心思爱着古琴的戴晓莲觉得很不是滋味。“这说明很多人不是出于喜欢去学古琴的。你听到过这句话吗?要想出名快,弹古琴;要想赚钱快,做古琴。”
  更让戴晓莲看不过去的是,当古琴一举迈入了“琴馆时代”,普通人学琴并没有因此变得容易。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是首要问题。京沪两地音乐学院每年的古琴专业毕业生,加在一起不到10人,哪怕全都跑去琴馆教学也不够。“很多琴馆已经类似美容院了,卖琴卖课程,******很贵,但任教老师水平怎么样?”
  应该说,这种质疑并非凭空产生。曾经有个年轻人很想报考戴晓莲的研究生,到了考场上一弹——“我觉得简直是丢古琴的脸。我相信在其它民乐领域,这样水平的人不会有勇气说要来读研。”戴晓莲的研究生高珊告诉记者,有一次她应邀去参观一家琴馆,“地方很大,装修很豪华。可是随手试了一下那里的琴,竟然连弦都没有调准”。
  在戴晓莲一场个人音乐会结束后,很多观众涌到舞台边对她说:原来古琴还能弹成这样。“可见他们平时听到的都是什么!”在戴晓莲看来,这一类“美容院式”琴馆的存在,是对古琴文化的******伤害。“当我们谈到古琴时,我们谈的是传统文人的气节和追求,其实***是人心向善,一种精神境界。可是在这样的琴馆里,人们会感悟到精神和文化吗?当然我知道不可一概而论,有一些琴馆也很好,但泥沙俱下的时候,大众具备足够的鉴别力吗?”
  推广古琴,学院派不应缺席
  正是这一连串的困惑和问题,***终促成了古琴研究会的成立。“无论如何,推广古琴文化,学院派不应缺席。我希望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正能量的事,一方面引导大众正确地认识古琴,同时把专业领域的人团结起来,探索古琴发展的新路,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,培养人才。我们***是做一些***基础的事,说不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。”
  一年时间,古琴研究会开展了多次古琴进社区、进高校活动,也策划普及音乐会,并且在音乐会上尝试古琴的新玩法,比如作为昆剧的伴奏乐器出现。在这次音乐周期间,戴晓莲也策划了一台古琴作品多媒体音乐会,很有些先锋的意味,龚一、李祥霆等古琴大家以及戴晓莲本人都将登台弹奏。
  音乐周期间,还有一台古琴研究会的专场音乐会,担任独奏的都是业余古琴爱好者,以及一些琴馆的掌门和老师。这是戴晓莲***为操心的一台音乐会,演出前一个多月里,她在自己位于音乐学院的办公室免费为演出者做辅导。举办这场音乐会,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:琴馆林立的背后是一种供求关系。毕竟琴馆的存在,对于古琴推广具有积极意义。大众需要琴馆,琴馆需要专业。“那么我***尽自己的能力来做一些事吧。”
  “不要把古琴看得高高在上,也不要把古琴当作避世的桃花源。希望每一个身处古琴热中的人,都能正确地认识古琴,这样才会真正地热爱古琴,今天这股古琴热也才不会变成过眼烟云。”戴晓莲说,这***是她做所有这些事的初衷。